Internet上的主机通过ISP接入Internet,之后才能互相通信;
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成块的 IP 地址,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等联网设备。机构/个人缴纳一定的费用,就可以从 ISP租用IP 地址,并通过 ISP接入Internet
中国的主流ISP有: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等
第一层 ISP(Tier 1 ISP):这些是全球互联网的主干网络运营商,它们拥有遍布全球的网络基础设施。这些公司的网络通常覆盖了全球的主要地区和城市,包括北美、欧洲、亚洲、澳大利亚等。第一层 ISP 之间通过免费的互联网络(Peering)协议进行数据交换,不需要向其他 ISP 支付费用。
以下是一些知名的第一层 ISP 及其总部所在地:
- AT&T: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。
- Verizon: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。
- Level 3 Communications: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布隆菲尔德,现已被 CenturyLink(现为 Lumen Technologies)收购。
- NTT Communications:总部位于日本东京。
- Telia Company:总部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。
第二层 ISP(Tier 2 ISP):这些 ISP 拥有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,但是不足以覆盖全球,所以它们需要购买第一层 ISP 的服务,以便将数据传输到全球的其他地方。第二层 ISP 通常会向本地或区域的客户提供服务。
第三层 ISP(Tier 3 ISP):这些 ISP 通常没有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,而是购买第二层 ISP 的服务,然后将其转售给最终用户。第三层 ISP 通常会提供一些增值服务,如电子邮件、网页托管和虚拟专用网络(VPN)。
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.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,用于通信和资源共享.
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,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(提供连通性和交换).
路由器是一种专用计算机,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,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,这是网络核心最重要的部分。
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。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(end system)
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,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(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)。
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(router)。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 (packet switching) 的关键构件,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,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。
传统的电话两两相连,但当用户很多时,这种方式就不可行了,因此引入中间设备(电话交换机),使用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电路交换。
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,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
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是:建立连接(分配通信资源),传输数据(一直占用通信资源),释放连接
(归还通信资源)
而当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时,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。这是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。所以计算机通常采用的是分组交换,而不是线路交换
在路由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,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: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,查找转发表,找出某个目的地址的最佳输出端口,然后从缓存中取出该分组,通过输出端口转发出去.
在分组交换中,每个packet独立地通过网络进行传输。这意味着分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,并且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到达。在接收端,这些分组会被重新组装成原始的报文。
在报文交换中,整个报文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发送,并且在整个传输过程中保持其完整性。报文在发送前需要完全准备好,并且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分割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,但缺点是如果报文很大,那么它可能会占用网络资源一段很长的时间,导致网络拥塞。报文交换主要用于早期的电报通信网,现在较少使用,通常被较先进的分组交换方式所取代。
电路交换
报文交换
分组交换
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的定义是:一些互相连接的、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
指标 | 定义 | 单位 | Example |
---|---|---|---|
带宽 (Bandwidth) | 指网络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数据的最大速率 | bps Kbps Mbps … | 一个100Mbps的带宽,表示该网络理论上可以以100Mbps的速度传输数据。 |
吞吐量 (Throughput) | 在实际网络传输过程中,单位时间内成功传输的数据量 | 同上 | 一个100Mbps的带宽,由于各种损耗,实际的吞吐量可能只有70-95Mbps |
时延时指数据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。
网络时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
类型 | 定义 | 公式 | Description |
---|---|---|---|
发送时延 Transmission delay | 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。 | $\frac{L}{R}$ | $L$:分组长度 (bits) $R$:链路带宽 (bps) |
传播时延 Propagation delay |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特定距离所需的时间。 | $\frac{d}{s}$ | $d$:物理链路长度 $s$:信号传播速度,约为 $2 \times 10^8 m/s$ |
节点处理时延 Nodal processing delay | 主机或路由器在接收到分组时,进行错误检查和选择输出链路等处理所花费的时间。 | $Null$ | 无通用公式,高速路由器为微秒级。 |
排队时延 Queueing delay | 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,在输入队列中等待处理所花费的时间。 | $Null$ | 无通用公式,通常被视为处理时 |
类型 | 定义 |
---|---|
往返时间 RTT | 数据包从发送方到接收方再返回发送方所需的总时间 |
丢包率 Packet Loss Rate | 指在传输过程中,丢失的数据包数量占发送的数据包总数量的比例。 |
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,早在 ARPANET 时代,就已经意识到了网络的复杂性,因此提出了分层的思想。分层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,使得网络的设计和管理变得更加容易。
OSI 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) 七层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(ISO) 制定的一个通信系统的框架, 它将通信系统划分为七层,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, 并且每一层的功能都是相对独立的, 只与相邻的两层进行通信。但由于 OSI 模型过于复杂, 实际应用中并不常用, 而是使用 TCP/IP 四层模型
TCP/IP 体系结构相当于将 OSI 体系结构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合并为了网络接口层,并去掉了会话层和表示层。
在用户主机的操作系统中,通常都带有符合 TCP/IP 体系结构标准的 TCP/IP 协议族。而用于网络互连的路由器中,也带有符合 TCP/IP 体系结构标准的 TCP/IP 协议族。只不过路由器一般只包含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。
Ch6-1ApplicationLayer
Ch5-1TransportLayer
JavaGuide-Network-OSI and TCP/IP
bilibili-计网体系结构分层思想举例
Computer Networks Overview